王阳明心学实战:高手要善于转换身份,该当小人的时候不要做君子
为何很多高手的心思总是让人捉摸不透?
比如曾国藩,他时而是“曾剃头”,时而又是“曾圣人”;他对敌手毫不留情,对自己的弟弟们却十分照顾;他对同僚十分圆滑,对皇帝又十分忠诚。
按照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来解释,就是“人要随才成就,才是其所能为”。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做事情,才能有所成就。通俗地说,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不要给自己设置任何限制。不局限自己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,将一切资源为我所用。
关于曾国藩使用心学思想,在官场上取得辉煌成绩的方法,在《曾国藩心学》中有详细讲解,这里不作重点讲解,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链接直接订阅。
我们这里重点讲解王阳明的心学实战方法:高手要善于转换身份,该当小人的时候不要做君子。
一味追求君子风度的人,不是被人认为不识时务,就是认为其精神有问题。如果你对敌人还彬彬有礼,对其百般谦让,这样的人,虽然有了君子风采,最终会被敌人消灭。
展开剩余78%从王阳明的实践过程来看,用心学思想解决问题,即使当了小人,也是君子。下面,我们来看王阳明的具体运用方法:
公元1510年,王阳明在贵州结束3年贬谪生涯,在贵州官员们的联名推荐下,获得了升迁,出任江西庐陵县知县一职。
古代的知县除了要管理好一县的人民外,还必须亲自断案。
王阳明上任后,抓到了一个绰号叫“王和尚”的土匪头目,在王阳明的循循善诱下,王和尚供出了他的两个同伙,一个名叫多应亨,一个叫多邦宰。很快,王阳明就派人将他们抓获。
由于这三人都已经招供,王阳明很快结案,移交给上级衙门。
可是,上级却给王阳明发来文件,认为多应亨、多邦宰都是被冤枉的,真正的凶手就是王和尚,并要王阳明重新审理此案。
显然,这是多应亨、多邦宰的家人给王和尚做了工作,要他顶罪。王阳明再次审理此案的手段,并不光明。
为了让这三人亲口承认自己的罪行,王阳明用了以下几个方法:
一是把三人同堂审理。
通常情况下,官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,都会把当事人分开进行审理,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、判断。
王阳明却将三人带到公堂上,同时进行审理。显然,这不会有任何结果,王和尚一口咬定所有的罪行都是他一个人所为,和多应亨、多邦宰无关。王和尚已经推翻他以前的供词了。
二是采取“诈”的手段。
王阳明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了,他决定采取“诈”的手段,审理此案。
当案件审理到一半的时候,就在王阳明佯装要对三人用刑的时候,他的手下按照王阳明设计的计划,跑进审案的大堂来,神色慌张地对王阳明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要他立即去处理。
王阳明不得不中断审案,准备离开大堂。
三是迫使三人亲口认罪。
王阳明并没有离开大堂,他趁大堂上一片混乱的时候,悄悄钻到桌子下藏了起来。
很快,大堂上恢复平静,只剩下多应亨、多邦宰、王和尚三个罪犯了。
三人开始商量,多应亨、多邦宰要王和尚坚持,将所有罪责扛下后,一定不会亏待他的家人。王和尚则要二人忍耐,即使王阳明给他们用刑,也要忍耐,不能松口。
王阳明在桌子底下,将三人的口供记下,从桌子下钻了出来。三人见到王阳明后,目瞪口呆,只好认罪。
王阳明的方法,完全有失一个知县的身份,甚至如同小人一样,手段过于狡诈。
其实,这样的例子,在王阳明的一生中,有很多,无论他在南赣剿匪,还是和宁王朱宸濠的较量,都用到了很多小人的伎俩。
这就是高手,为了达到目的,他们善于转换身份,该当小人的时候,绝不做君子,该做君子的时候,绝不做小人。
从王阳明的心学实践方法来看,他使用小人的手段时,也是有良知的。惩罚坏人就是良知,至于用什么手段,就无关紧要了。有良知,是小人和君子之间的最大区别。心中有良知,用小人的手段处理事情,也是君子。
王阳明的这些方法,在《王阳明心学实战》中有详细讲解,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链接订阅、购买,尤其适合心学入门者学习。
参考资料:《王阳明全集》、《王阳明年谱》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